中产们,不要被快乐教育忽悠了

2024年4月22日08:56:20中产们,不要被快乐教育忽悠了已关闭评论

中产们,不要被快乐教育忽悠了

 古原 古老板 2024-04-22 00:05 

大家好,我是老古。

要谈中产的教育问题,先要厘清几个概念:

第一,那就是什么是中产,中产永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他是指一群认为自已财富水平处于所处社会中间段水平的一群人。

人们会给自己的身份贴上标签,并依据参照物来进行判断,这是人们简化认知自己和认知世界的方式。

第二,那就是什么是快乐教育,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小镇做题家是被中产们鄙视的,这个鄙视有对应试公立教育的反感,也有西方快乐教育理念的影响。

在快乐教育理念中,孩子是要不断被肯定,并且不能被批评和逼迫的,如何让孩子在快乐的环境下成长,是快乐教育的主题。

在快乐教育的理念中,自信被认为是孩子最为重要的品质,一切教育理念围绕这个来,这种教育理念之所以广受欢迎,与中国这一段的父母大多有过自卑的经历有关。

先厘清概念,是想在正文中不引发歧义。

我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最近短视频流传着一个文案,引发很多博主带着小孩一起录,文案主题就是:

接受孩子的平庸,绝不鸡娃,要让孩子在快乐中长大,只有发自内心的努力,才能带来成长。

这种观念,在最近十几年来成为了教育领域的政治正确,它真就这么香吗?当然不是。我们先从经济学理论讲起。

父母投资于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其实是一种企业家行动。所谓企业家行动,就是面向未来的不确定性,进行投资与生产。

孩子成长的不确定性,一点也不比企业的不确定性要低。不仅在通识教育领域,到了职业教育领域,一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

如何选择专业、如何选择从事的行业,他都将影响这个孩子一生的产出。

在这种类似教育鸡汤的文案中,其实是充满自相矛盾的,一方面他说,要接受孩子的平庸,另一方面又在说,要让孩子出现内驱力。

人生的目的,都是消费,不管孩子本人的生活目标是什么,不管他是想当个画家,当个旅行者,还是就是喜欢天天看小说打电玩,他的手段,都离不开他的收入。

只有生产了,才能有收入,只有生产更多,才能收入更多,才能消费更多,这是任何人生而就知的道理。

假定一个人的欲望是固定的,这是违背常识的,因为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在无限的欲望面前,人们所面临的手段永远是稀缺的。

在一种情况下,人的欲望看起来是固定的,那就是阶层固化的时代,比如古代的农民,他们永远不会想着能天天吃大鱼大肉,他们被限制在土地之上,受到了强烈的管制,他们攀比的对象,只能是周围的邻居。

也即,阶层固化下,人的欲望就会受到限缩,但是,他们依然在努力在自己的阶层中想办法活得好一点,哪怕从来没有进城当干部工人的机会,他们也希望今年多收点粮食,多记点工分。

而在一个市场经济、更加自由的市场中,阶层固化的现象就会很少,马云、刘强东、黄峥等创业英雄,基本上没有任何的背景,就是依靠个人能力,拿到风险投资,成为巨富。

还有无数周边的邻居、亲戚、朋友、同学,都有在市场经济当中成为收入远超普通人的案例,这些案例,都在刺激每一个人,都是普通人,市场机会都是公平的,凭什么他能赚这么多,我却只有这一点收入?

因此,家庭教育中,你试图希望减少孩子的欲望,试图把自己的期望值降低的方式,并不一定就能达成目的。

降低一个人欲望,是不容易的,普遍的手段是宗教。也由个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来决定。

总而言之,在一个市场化的环境中,你要限缩一个人的欲望是很难的。你不能代替你的孩子的想法,认为他将来会接受自己的平庸,或许,他会很痛苦。

比如,现在就有无数平庸的年轻人,在彩礼和高房价面前痛苦着。

这种痛苦是无法解决的,在一二线城市的中心区,中心区房子由全国各地的购买力一起来竞争,推动了房价的上升,还有通货膨胀的存在,中心区房子注定是稀缺的,因此,平庸的年轻人只要有欲望,就必然是痛苦的。

痛苦就是手段达不成目的后形成的挫折感。

每一个年轻人都喜欢漂亮姑娘,这是荷尔蒙决定的,这可很难通过心理教育改变,但漂亮的姑娘也是稀缺的,她们注定可以提出更多的要求,包括金钱和房子,不信,你到深圳中心区小区看一下,那里的女人的平均颜值是不是高了很多。

这也是经济规律,你能逃脱吗?

所以,试图改变自己的预期,接受孩子的平庸,就能让孩子一生幸福吗?不见得。除非你能让孩子们减少欲望,不爱漂亮姑娘,不喜欢豪车,心安理得地接受天天通勤三小时,永远租房住,省吃俭用过一生。

所以,这些鸡汤的表面,其实是一种宗教说辞,但容易得到中产家庭的认同,因为大家被这种压力压得太痛苦,有一个人给他一个说辞,让他卸下这种压力,让他找到了一个放松的理由。

快乐教育鸡汤的实质,并不是放弃欲望,而是说,这才是让孩子未来更优秀的手段。

从这一角度而言,快乐教育才有了他存在的意义,才是他能得到更多家长认同的原因。

我们首先需要否定打压式教育,每天打压逼迫,造成孩子自卑的性格和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的问题是存在的。

但是否定打压式教育,并不代表快乐式教育就是对的。

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他的行动分为两种,一种叫消费,另一种叫生产。

在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他们经常将生产这一种行动设计为一种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活动,也即,劳动是可以快乐的,只要他与兴趣结合起来。

其实在真实生活中,“劳动的乐趣”只是指完成某项任务的满足感。但是,这种快感不是工作中的快感,而是从工作中解脱出来的快感。这是一种特殊的快感,它无处不在,它是从困难、厌烦和痛苦中脱身后的快感,是一种“终于干完了”的快感。

社会主义的浪漫派或浪漫派的社会主义者赞美中世纪,把它说成一个劳动的乐趣不受限制的时代。

事实上,从中世纪的工匠、农民和帮工那儿,没有看到有关“劳动的乐趣”的可靠资料。

劳动永远是负效用的,这是一个真理。因为闲暇就是人生最为重要的消费品,你看到所有的职业参与者,都愿意在收入不变的前提下,多放假,多休息。

人生来就是为了消费来的,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来。而闲暇时间可以给到任何一个人进行消费的时间和空间。从来没有所谓的劳动并快乐着这一回事,劳动永远是痛苦的。

但在孩子教育中,快乐就是来源于消费。

孩子的开心,快乐,最容易达成的方式就是满足他们的欲望,让他们消费充足,于是他们就快乐了。

这其实不是教育手段,只是满足孩子开心消费的一种环境。我们不能说这就是错的,毕竟,孩子开心消费,本来就是父母目的之一。

但我们要清楚的是,这不是教育手段,他并不能带来产出,人生来就会消费,这是不需要教育的。

当你清楚地知道教育孩子是一种企业家行动时,这时,就必然存在投入、风险、成本、利润、亏损这些概念。

显然,让孩子快乐,与这些产出一毛钱关系没有。他只是满足了家长的心愿。

那么,真正的教育是什么?我当然不是说,那些打骂孩子,逼迫孩子写作业写到晚上一点,这就是教育,这也不是教育,他只是完成应试教育的要求。

要明白教育是什么,我们得回到生产的本质。

一个人,要更好地达成自己的目的,他需要的是三个东西:

第一、正确地认知到达成自己目的是什么?

这个目的,是指能看到更长远一点的目的,人生的短期利益并不一定与长期利益相符合,比如明天高考,但今晚很想玩游戏,今晚玩游戏只是短期利益,明天高考则是长期目的,短期目的要让位于长期目的。

第二、正确地认知到达成目的的手段是什么?

比如,你想当一个大厂的高管拿到年薪百万,那么,必要的专业技能就必须要掌握,必要的技术是达成年薪百万的手段。

第一和第二,往往源于认知,也就是需要讲道理,懂道理,但是孩子往往是被短期利益所驱动,他认知不到长远的利益,因为心智不成熟,看不到这么远。真正重要的是第三点。

第三点:控制自己使用正确的手段达成目的

这一点,叫自律能力。一个人成年了,其实第一第二的认知不用人教,他都知道,他会懂得,努力工作,努力学习,就可以升职加薪,就可以越过越好,但是,他控制不了他自己,他总是被短期利益所吸引,因此,哪怕成年了,他认知到了达成目的更好的手段,但他是做不到的。

这个自律能力,才是教育的核心。

美国快乐教育下的孩子,往往是穷人的孩子,主要读公办校,甚至是读垃圾校区的公办校,那里最多的快乐教育。

如果你在大街上,看美国的穷人和富人,几乎肉眼可识,那就是看体重,那些体重特别大的,多数是穷人。

因为自律能力的缺失,他们连饮食都无法控制,他们明知高热量的饮食习惯会带来肥胖,但是他们不能控制自己坚持锻炼控制体重,自律能力的缺失导致肥胖。

那美国的精英阶层的孩子们,课外补习班可多了,只不过,他们不一定是去上数学,而是打棒球,学钢琴,打橄榄球等等。

这些训练班,并不是玩,而是一种标准的约束性的训练模式,枯燥是所有这一类训练的本质,虽然有一些吸引孩子坚持下来的手段,但本质都是枯燥无趣的。

但这一类的训练,都有一个效果,那就是孩子并非是在消费,而是在接受类似于工作一样的自律性训练。

绝大部分孩子都希望自己学习好,但好与不好最大的区别,不在于学习能力和是否上了课外学科补习班,而在于自律性高低。

不要鄙视做题家,能成为一个做题家,起码说明,这个孩子是具备有相当的自律性的。

全世界五百强的企业,去哪里招聘?他们去那些名校招聘,在中国就是在985、211招聘,因为这些学校的成绩,说明了这里的学生具备有良好的自律性,是值得培养的人才。

相反,一个往往需要父母逼迫才能完成作业的孩子,他就是不具备有自律性的孩子,这种逼迫教育当然是错误的,因为他没有解决自律性这一根本问题。

哪怕逼他学习进步了一点,考上了比较好的大学,进入大学后脱离了父母的监管后,他马上就成为了班上的垃圾学生。

相反,即使他学科教育由于个人偏好差一点,但依然具备有良好的自律性,他没有考上什么好大学,甚至没有读大学,他一样可以在社会上混得风生水起。

自律,即是一个人认知到自己长期利益,并选择正确的手段,控制自己不受短期利益诱惑,坚持做长期正确的事的能力。

拥有这种能力的孩子,通常都不会太差。我们看到无数家长说,他们的孩子被游戏毁了,其实是错误的,是因为他们没有自律性。

当然,孩子没有自律性,大多数原因不是来源于什么学科教育,而是来源于家长的家庭环境,家长们就没有多少有自律性的,他们的孩子受到影响就更难有了。

真正的教育问题,其实来源于家长本人。找学科教育、找游戏、找高考的问题,其实是大多数人试图逃避这一责任的方式。

否则,你如何解释,清华大学理工科毕业的大部分学生,就是活得好得很,世界五百强的企业他们是SB吗?他们怎么就选这些名校生用?不怕亏钱吗?

以上名校为目的,根本不是错误的教育方式。但正确的手段,应该是以孩子的自律性为教育目标。

如果你再明白一个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你就更不敢让孩子平庸了。

在市场中,劳动力的竞争者是同质劳动力。

全球化依然在,这就意味着,同质劳动力在全球展开竞争。

在欧美国家,他们的蓝领劳动者通过选票阻止了外部蓝领工作者和他们竞争,并且通过税务系统,剥夺了中产,使得所谓的底层和蓝领拿到税收补贴。

所以,欧美的快乐教育的后果,在蓝领身上体现不严重,因为他们通过高税和福利制度剥夺了中产的收入。是福利主义和阻止劳动力跨国流动,掩盖了快乐教育的灾难。

但是资本会流动,只要资本在流动,这种竞争依然在。

中国的一个制造业中普通的工人,显然受到了来自越南、印尼、印度的劳动力的竞争,因为你要提高更高的收入,资本就走了。

在一个自由市场中,同质劳动力的工资率总是趋同的。

RCEP签订后,就代表着中国和东盟市场之间的很多国界阻碍被消除了,越南人的工资就迅速拉升,现在三千人民币一个月的工资,在越南南部是正常的收入了。

也即,未来中国的制造业工人要想提高很多工资,实际上是受到东盟工人的制约的。

类似于一个很简单的场景:

一个老板要五个工人干活,中国工人报价五百一天,越南工人报价四百一天,印尼工人报价三百一天,印度工人报价二百一天,老板选谁?

如果你接受孩子的平庸,让他与越南和印度工人在一个劳动力市场去竞争,你能接受么?你的孩子能接受么?

在这种竞争格局下,鸡娃是必然的。

中国不少农民可以接受这一结果,因为父母总是以自己的收入水平来给下一代进行预期,但中产们,其实是不能接受这一结果。

只不过鸡娃的方式,才存在对错,才存在正确与否。

以自律性为目标,进入更多技能、更多要求的劳动力市场,才能逃开与印度人和越南人竞争。

不要被这些鸡汤所迷惑,请记住,鸡娃就是企业家行动,就是在不确定性中追求确定性,孩子的成长当然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并不意味着一味地鼓励孩子消费,鼓励孩子放纵自己。

那些从来不鸡娃的父母,之所以孩子一样有出息,更多的原因是他们自己足够自律,影响了子女,这是一种言传身教的鸡娃模式。

相反,那些疯狂鸡娃的父母,却面临失败,往往也是因为自己不自律或用错手段,所以导致失败。

这个世界上,想成为一个生产更多的供给者,想不面临竞争是不可能的,想躺平想不卷,也是做不到的。

而生产、努力、自律、控制消费的欲望,为长期利益牺牲短期利益,永远不是快乐教育的内涵,而这些品质,是一个优秀生产者必然的品质。

当然,我不是教育专家,如何训练孩子的自律性,我给不了任何方案。

但是,放纵式、只让孩子消费的快乐教育,绝不会在边际上增加教育的成果,这是可以确定的。

欧美其实呈现了阶层固化的一面,日本、欧洲,香港、台湾都很少有什么年轻人创业成功的范例,这是管制带来的后果。

中国的管制也有类似的功能,只不过,还没有到达他们那一阶段,毕竟近些年来,创业英雄还比比皆是,李佳琦也是一例。不断地有新的领域出来,不断有新的普通人成为创富英雄。这代表着阶层固化还不严重。

但如果自家的孩子,最后也在天天痛诉三座大山,这可能意味着管制的进一步增加形成了阶层固化,也可能意味着教育的失败。


中产们,不要被快乐教育忽悠了 (qq.com)

生成海报
中产们,不要被快乐教育忽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