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张是之 奥派经济学 2024年09月17日 00:03
最近几个月日本正在经历“米荒”,不仅超市货架上的大米被抢购一空,而且还出现了限购。
7月15日起,总部位于横滨、在关东地区经营超市的OK株式会社就开始对大米实行了限购。
从8月开始,日本大型连锁超市伊藤洋华堂在全日本范围内收紧大米购买限额,每户限购一袋。
需求紧俏推动大米价格攀升,日本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米类价格较上年同期上涨17.2%,为20年来最大涨幅。
严重的大米短缺现象被日本媒体称为“令和米骚动”,而且这不是“米骚动”第一次在日本出现。令和之前,还曾经有过“大正米骚动”和“平成米骚动”。
日本大米的自给率接近100%,而且他们长期以此自居倍感骄傲,怎么会突然出现“米荒”?很多人也很好奇,日本官方给出了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极端天气导致减产;其二,外国游客涌入导致需求增加;其三,“特大地震”预警引发民众恐慌性购买。
这几个看似有关的原因,实际上恐怕还没有击中要害。
比如日本农林水产省前官僚山下和仁认为,这几个原因并不是大米短缺的主要因素,他在其专栏文章中指出,“大米短缺的根本原因是水稻种植面积减少导致大米产量下降。”
他说的是事实,2000年以来,日本水稻种植面积总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水稻种植面积从2000年的177.0万公顷持续下滑至2018年的147.0万公顷;总产量也从2000年的1186.3万吨减至2018年的972.8万吨。而2023年度,日本的大米总产量则降至745万吨。
很多人只知道日本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却很少有人知道,日本农业其实是一个严重管制的计划经济行业,而背后操控这一切的就是日本农业协会,简称“日本农协”。
而造成大米连年减产和“米荒”的罪魁祸首,正是这个日本农协,及其背后一整套的农业管制保护制度。
日本政府1971年开始实行的“减反政策”,就是日本农协一手推动的。
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大米生产过剩和维持米价,该政策将水稻种植面积限制在水田的60%左右,剩余的稻田要么转种其他作物,要么休耕,政府还给改种其他农作物的农民发放补贴。
也就是,利用财政补贴让所有稻作农户削减种植面积,转种其他作物,俗称“减反”。
很明显,“减反政策”带有浓浓的计划经济色彩,目的和手段既不符合市场经济的效率要求,也缺乏正义性。
大米生产过剩,市场自然会通过降价来调节农民的预期和耕种选择,而一方面维持米价另一方面又限制种植面积,这是一错再错,用两个相互矛盾的手段干预大米的种植和生产。
结果便是,目前全日本只有约60%的稻田被利用,大米年产量不及峰值1445万吨的一半。
“减反政策”一直到2018年在安倍政府主导下才被废止,但这个废止并不彻底,仅仅废除了大米产量的目标,对农民的补贴依然存在。而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日本农协的权力大大加强。
今天凡有农户居住的地方,一般都有农协组织的活动。农协不仅负责组织农业生产、购买生产资料、出售农产品等经济活动,还负责将政府的各种补助金分发给农户或有关团体,并代表农民向政府行政部门反映意见。
许多重要农产品几乎全是依靠农协来加工、存储和运销的,农户所需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七成以上是通过农协得到的,农户所需农业资金的绝大部分也靠农协信用部门来提供。
这种集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于一体的团体,看似是民间团体,实际上已经跟日本政府,尤其是自民党形成了深深的利益捆绑,穿了一条裤子。
政府对农业的行政指导与农业政策的贯彻实施,也要通过农协系统。
农协对政治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它能够左右农民的选票,从而间接塑造日本政府的政策和法律。
自民党长期执政,通过维护农民的利益来获得他们的支持,使得农村地区成为自民党的坚实票仓,农民的选票也成为自民党选举成功的关键资源。
早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自民党的多数议员都是来自农村选区。
为了政治上的考量,自民党利用其执政地位,将日本农业打造成全球保护程度极高的行业,使得效率不高的分散经营模式得以持续。
这种模式阻碍了农业向规模化经营的转型,尤其是土地流转市场的不活跃。土地流转的不活跃有助于维护自民党的票仓,使得小规模农业经营模式仍得以延续。
日本农协对内是价格管制和政策管制,而对外则是明确的贸易保护主义。
以大米为例,日本大米进口关税非常高,自1999年起,日本将大米进口关税定为351.17日元/公斤,这相当于近400%的税率。
这种高关税政策旨在保护国内大米生产,使得日本农产品价格始终大大高于国际市场价格。
结果就是,日本几乎不进口大米,正常的进口大米关税极高。
而进口的这部分大米,基本上是世界贸易组织(WTO)限定的最少进口额度,以及基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从澳洲进口的大米。且进口之后也由日本政府统一保管,不会直接进入日本市场。
除了提高关税之外,日本农协还搞了一些技术性贸易保护,比如通过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来限制进口农产品的市场准入。
这样做的目的,仍然是为了进一步控制市场上大米的供应量,确保日本国内大米价格的稳定,说白了就是维持日本农民的利益。
即便是这轮“米荒”,日本政府依然不愿释放储备大米,也没有表态要开放对外进口。很明显,这背后的“有形之手”就是日本农协。
很明显这种保护的结果是“相互伤害”,今天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完全实现自给自足,他可能种水稻,但很可能不会种西瓜。
当他作为种水稻的人是一个保护的受益者时,却很可能在吃西瓜的问题上成为受害者。正所谓,在农田受到保护,转身到超市就会受到伤害。今天的日本是这样,其实很多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都是这样。
所以,日本大米这个所谓的“自给自足”,完全不值得吹嘘。所谓自给率100%的粮食安全,实际上弱不禁风。而“米荒”,究其本质,完全就是日本农协这个计划经济余孽,勾结日本政府垄断串通下的产物。
不得不说有时候,既不要太高估政客们的善良,也不要太低估民众的愚蠢。日本人如果以大米“自给自足”为自豪,那么过去和这次的“米荒”,都是他们应得的,配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