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原创 古老板的老巢 2024年12月29日00:06
12月27日,商务部发布了对进口牛肉进行保障措施立案调查的公告。
保障措施立案是什么意思?
用最为直白的话来说,就是贸易保护。
原因是,进口牛肉伤害到本国牛肉生产企业和个人的利益了。
1994年的《关贸总协定》和《保障措施协议》规定了一些贸易规则。
简单讲,如果因为意外或者成员履行协定义务(像降关税),使得某种产品大量进口到一个成员的地盘,对当地同类或竞争产品的生产者造成严重损害或有这种威胁,这个成员就可以在必要的时候暂停、撤销或修改自己的义务。
实施保障措施有个条件是进口急增。
进口急增包括“绝对增加”,就是进口产品的实际数量增多,
比如从1000吨变成2000吨;
还有“相对增加”,是相对于进口国国内生产总量而言,进口产品市场份额增加,实际进口量可能不变。
比如进口彩电每年1000台,国内产量从4000台降到2000台,进口彩电份额就从20%涨到33.3%。
上述WTO的规定,就是在说,在WTO的规定中,在某些情形下,缔约国是可以“合法”地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
我说过多次,WTO从来不是什么好东西,中国加入WTO也不是什么中国经济腾飞的起点,WTO中充斥着大量的各种贸易保护、投资壁垒的“合法”规则,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有着某种“特权”。
但在这些特权下,受害最深的其实就是发展中国家。
如果WTO是个好东西,这么多国家都加入了WTO,为什么这些国家没有什么经济腾飞呢?难道,阿根廷不是WTO的成员国?当然也是。
菲律宾早于中国六年加入WTO,不还是穷吗?
那么,是谁在推动这一次针对进口牛肉的保障措施的呢?毫无疑问,就是中国的养牛行业的从业企业。
推动此次保障措施的有中国畜牧业协会、吉林省畜牧业协会,辽宁畜牧业协会,内蒙古畜牧业协会,河北省畜牧业协会,山东、河南、新疆等畜牧业协会等,由这些行业协会申请推动的。
中国畜牧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这两天接受采访称:
2023年6月以来,进口牛肉连续18个月单月进口量超过20万吨,对国内养牛业冲击十分严重。在国内肉牛养殖行情已经十分低迷,大部分养殖场户处于亏损的情况下,大量进口牛肉的冲击无疑“雪上加霜”。最直接的是造成养殖场户大面积亏损,影响农民收入。在进口牛肉的冲击下,国内牛肉和活牛价格快速下跌,目前牛肉价格已跌到近5年最低,活牛价格更是跌到近10年的最低水平。有数据显示,今年11月份出栏一头肉牛平均亏损1600元以上,连续8个月亏损超过1000元,65%以上的养殖场户处于亏损状态。同时,很多养殖场户都是贷款养牛,牛卖不上价,贷款就没法还,即便勉强还上,也是负债累累,不得不退出这个行业。更严重的是母牛被大量出售屠宰,影响产业安全。
行业反映,牛肉过度进口已对我国肉牛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我们在一些主产区调研时发现,目前犊牛价格已经抵不上母牛的饲喂成本,有的地方母牛按斤低价甩卖,不少有繁殖力母牛被送进了屠宰厂。
据监测,当前基础母牛存栏量比2023年6月的历史高点下降超过3%,今年1—11月份新生犊牛同比降幅超过8%。肉牛生产周期长、繁殖效率低,一旦基础母牛产能大幅下滑,没有4—5年时间难以恢复。
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优质基础母牛群体将面临萎缩,动摇肉牛产业根基。
所以,行业强烈呼吁国家对进口牛肉采取管控措施,保护农民生计和产业安全。这也是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一个措施。
也即,这些行业试图推动中国政府发动针对国外牛肉的贸易战。
如果此事真按这些协会的主张推行,后果很严重!
一、政府行为被利益集团驱使
这个世界上的贸易战,都是由行业受损者——生产者,发动的。发动贸易战的美国政府,背后的驱动力量,也是美国的各大在竞争中受损的企业和劳工团体。
贸易战由重商主义者驱动,这一群人只计算生产者的利益,甚至可以说,为了一己之私,要侵犯所有消费者的利益。
米塞斯早就指出,压力集团就是干预主义的幕后驱动者。
美国有大量的压力集团,比如医疗圈几乎所有的产业,都在阻止国际上的医疗产业与他们竞争,禁止各国的处方药寄往美国,禁止外国医生进入美国,以确保他们有垄断收益。
就在刚刚,美国的一个行业协会,正在通过美国政府向中国企业发动贸易战。
2024年12月25日,中美在科技与供应链领域的竞争再度升级,其中,美国负极材料生产商联盟(AAAMP)于12月18日向美国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提出的请愿事件尤为引人注目。该联盟要求对中国进口的锂离子电池负极石墨产品征收高达920%的关税,理由是中国通过大规模补贴进行低价倾销,导致石墨产能过剩,价格紊乱,并对美国本土生产商造成了冲击。尽管当前已存在25%的关税,但AAAMP认为这并不足以阻止中国的倾销行为。
中国的国企,也是压力集团。
很多领域禁止民营进入,就是为了确保国企能够在特权下享受不错的收入。
韩国的农协,日本的农协,台湾的农协,都是压力集团。
韩国农协逼迫政府设立高达百分之几百的关税阻止外来农产品进入韩国,迫使韩国的消费者购买75元人民币一斤的猪肉。
日本的青森樱桃,两颗价格就高达人民币68元,日本的美人姬草莓,一个售卖700元人民币,日本的“浪漫红色宝石”葡萄,一串葡萄的每颗葡萄,折合售价约2433元人民币,日本的夕张蜜瓜,一颗能买到1200元,日本的熊本值木西瓜,一颗也能买到600元,这样的天价农产品,日本真的是随处可见。
台湾近两年针对大陆农产品也进行了关税管制,阻止大陆的农产品与台湾的农产品竞争。
利益集团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总是希望政府权力来帮助他们构建垄断地位,然而,这种行动,无一例外,伤害了更多的普通人的利益——消费者利益。
我写过一篇文章:
《深度万字长文:警惕压力集团,他们才是破坏中美关系的幕后黑手!》
二、消费者为什么无法构建利益集团
市场中,生产者非常容易构建利益集团。
汽车有汽车行业协会,畜牧业也有相应协会,此次政府行动背后,就是这类协会在推动的。
但消费者是所有人的身份标签。
正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是消费者,所以消费者难以形成利益集团。小圈子才能抱团,十四亿消费者难以抱团。
在市场上,只要不被错误的理论迷惑,人人都知道,牛肉的价格降低,有利于中国老百姓。
前一段,中国还有大量的自媒体一边鄙视米莱的休克疗法,一边盛赞米莱把中国的牛肉价格打下来了。
牛肉价格高企,是中国长期的问题,在适当开放外国牛肉进口后,老百姓可以吃到更加便宜的牛肉,这本是一件利于所有人的好事。
如果消费者的利益,被少数利益集团所裹挟,那就不断地会出现利益集团推动政府建立垄断地位的事件。
比亚迪的王传福就公开宣称反智思维,说石油快要用完了,这种观念传播的目的,就是为了推动政府进一步限制燃油车,补贴电动车。
中国的汽车协会,也曾发动行业车企,搞共同声明,试图控制价格。
分散的消费者,难以对抗抱团的少数生产者集团。
这是全世界的问题。在很多人认为,不同的阶层,不同的生产者,组建自己的利益集团,通过政治来保护自己的利益是天经地义的,其实完全错误。
在市场中,从长期来说,所有人的利益是一致的。任何具体的利益集团往往要求的是特权地位,如果所有人都参与特权集团,都要求自己的特权,这一地区,将变成特权遍地的环境,每一个人都在伤害其他人,每一个人同时也受到其他人的伤害。
三、中国不能搞双标
我们当然要反对川普为首的贸易保护者发动的贸易战,交易是双赢的,是民间自由贸易主张者和政府对抗贸易战的共同理论。
但是,如果中国政府发动对外部牛肉的贸易战,要来保护自己本土的牛肉产业,那么,这与美国政府发动贸易战有何不同之处?
你还能理直气壮地反对贸易战吗?这就必然陷入在理论上的双标。
不能一边声称自由贸易是双赢的,一边屈从于行业利益发动对外国畜牧业的贸易管制。
不能一边被他国政府指责低价倾销为自己辩护,一边又对他国产业进行反低价、保护本国产业的行动。
理论不自恰,逻辑双标,就会在观念上落败。
最终,让自由贸易的理念,成为一纸空文。
四、中国的牛肉竞争力为什么不如人
在全球来说,贸易战的发动基础,往往就是本国竞争力不如他国的产业。
中国的牛肉竞争力不如阿根廷和美国,最为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农业不具备规模化运营的制度和条件,自然环境只是其次的原因。
其根本原因是土地制度落后于阿根廷和美国,土地无法集约化使用,使得中国大量的小农经济,小规模的养殖户。
而产业竞争的力量第一位就来自于规模优势。
面对国外产业的竞争,需要的是本国解放生产力,大力改革开放,让农业企业也能具备规模优势,这样才能在国际竞争中,也能落于不败之地。
如果是自然条件不足,那就应该放弃牛肉的生产。
一个地方的禀赋条件不够,就不应该自己去生产,更多的与外部世界进行协作和分工。
一个地方想生产所有的东西,是一种幻觉。如果你生产一切,那么你就将与外部世界自行脱钩。
一国民众生产的产品销售至国外,都是为了购买国外的产品。
牛肉,就让阿根廷美国去生产那又如何,让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去生产工业制成品,换来新西兰,阿根廷,美国的牛肉,这不就是自由贸易吗?这不就是交易双赢吗?
自由贸易才能带来繁荣,这是铁律。
消费者的利益,不能被少数生产者绑架,不管这个生产者是“可怜"的农民,还是高大上的新能源生产企业。
没有谁想回到牛肉价格四五十一斤的时代。
商务部,请站在全体消费者的利益一边,不要屈从于这些行业协会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