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原创 邓新华 只给少数人看 2025年01月18日 13:03
2025年上海两会期间,来自医疗界的政协委员们提出,“麻药不睡,血压不降,泻药不泻”。
他们说:“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些某些集采药的药效不稳定,特别是在高血压、糖尿病药物,内镜检查肠道准备的泻药、麻醉药等,在临床使用中经常有反映药效不佳的情况,有些往往加大药量也不起效,面对如此情况医生很无奈,因为没有选择权,向上反映也没渠道。”
想想当初,集采专家狠狠砍价,那视频放出来,可是引起了舆论的一片欢腾!终于,专家打赢了资本逐利,解气啊。
但清醒的人都知道,这样“降”药价,结果必然是药品质量下滑。
可能有人会说,集采只是医保,又不是不准非医保的病人自己选择。那你们看看这篇自媒体说的。(集采药就是嘴硬的差生)
这个作者说他有抑郁障碍,吃度洛西汀,有一年他发现药换了,用一种黄色的小胶囊,去替代过去常吃的大白片。结果他吃出了问题,去检查,发现度洛西汀在他血液中的浓度非常低,基本不起作用。换回进口的大白片,才有药效。医生跟他说:“现在都要求我们先开集采药。”
药价应不应该降?当然应该降,但用集采这种办法来“降”药价,是错误的。
集采基于一种非常奇怪的思路。
市场上,大规模采购,就可以把价格谈低,这没有问题。
集采首先是不信任市场,却又模仿市场的规模采购。
采取了行政手段,却模仿市场,这思路不是莫名其妙吗?那你直接交给市场啊。
可能有人会问:“市场上不也搞规模采购?为什么你赞同市场的规模采购,却反对集采呢?”
这是因为,市场上的规模采购是考虑到了价格和药效的均衡的,它是多方均衡的结果。
当然,集采专家也声称他们也会考虑药效,可是,他们的“考虑”是脱离市场的,根本就是瞎考虑。
均衡思维是理解经济问题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简单举个例子:一个水缸里有一些葫芦,这是一个均衡。你按下这个葫芦,就会浮起那个葫芦。所谓“按下葫芦浮起瓢”。要想让葫芦普遍上升,你得改变缸里的水位,即,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均衡。
专家砍价,按下了药价的葫芦,却浮起了“药效变差”的瓢。
怎样才能既降低药价,又提高药效呢?
唯一的办法是取消管制,降低开办医院、药厂的难度,让更多的企业家可以参与竞争,这样,医院、药厂的效率提高了,就可以既降低药价,还提高药效了。
这种做法,才是在缸里加水,让所有葫芦都上浮。
对医保来说,节约医保费用,这个目的当然无可厚非,可正确的手段应该是呼吁有关方面给医院、药厂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推动医院、药厂提高效率,让自己有更多优选的机会,如此才可既降低医保费用,又保证疗效。当然了,如果医保本身也能实现市场化,那就更好。
中国虽然以公立医院为主,但其实价格、服务都比欧美的好。当然,在一些尖端医疗上不如欧美。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前些年,中国的公立医院,比较放权给科室,有些科室甚至承包给外人经营,所以,它们虽然是公立医院,但比较靠近市场化。而欧美的私立医院呢,名义上是私立医院,其实有无数管制,市场化程度其实很低。
这几年,由于大众误以为看病难、看病贵是市场化造成,舆论大力呼吁干预,这使得科室的自主权被上收到医院,医院的自主权被上收到行政主管部门,结果,就变成了现在这样子。医患矛盾不但没得到解决,反倒更加严重。
集采发展到这一步,还是要坚持搞下去吗?是不是该考虑换换思路了?
但改变的可能性也不大。要知道,现在可是在推三明模式。所谓三明模式,就是更加趋向于集中管理,进一步泯灭自主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