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上跨国大对账,背后的真正秘密是什么?

  • 小红书上跨国大对账,背后的真正秘密是什么?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最新

小红书上跨国大对账,背后的真正秘密是什么?

 古原 古老板 2025年01月22日 23:20 

在中国互联网上,对于不同国家之间,特别是中国与欧美国家之间的收入、物价之间的比较,近年来,成为了一个长期的热点话题。

在这些话题后面的评论区,总有这么一句话,你不要折算人民币呀,赚美元、花美元嘛!赚欧元,花欧元嘛。

而在这次的小红书外国网友疯狂涌入后,对账,比收入,比支出,更加清晰地展示在两国民众面前。

这一比较的结果是:

中国民众觉得自己原来活得不是那么的差,美国网友原来活得不是那么的好。

而美国网友觉得自己活得更差了,原来中国很多人的生活水平并不比他们低,甚至要更高。

通过货币汇率计算的方式,彻底崩塌了。

通过实际购买力计算的方式,才让大家清醒过来。

我首先要说,能让中国人有底气去和欧美人比收入,比物价,这就是一个天大的进步了。

倒回四十多年前,这是一个根本无法比较的事情。

中国国企工人:1980年月均工资42.67美元,年收入512美元。(当年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是1.49:1,国企工人的收入也就是六十多块人民币)

中国农民:1980年,人均年纯收入127.33美元。

而美国普通工人:1980年月均工资850美元,年收入10,200美元。

收入差距:中国国企工人和农民的收入分别仅为美国普通工人收入的5%和1.25%。

不仅如此,很多工业品由于存在高额关税,在中国买比在美国买还要贵很多倍,当时一台黑白电视机在中国卖400-500人民币,约合三百多美元,而在美国只卖60美元。

相差几十倍,甚至百倍,还比什么呢?即使汇率有低估或高估一部分,也是天差地别。

现在不但在比较,并且有了很大的争议,这一争议就表明一个事实,中国有大量的收入较高的人,已经不认为欧美人生活水平有多高了。

就拿这一句赚美元花美元来说,就形成了两种理解。

前一段有一个去美国华人博主在网上吐槽,他在加州吃一碗拉面,价格20美元,加上税,加上小费,最后总消费达到了25美元,折合人民币182元。

底下争论的两派都引用赚美元、花美元来进行争论。

一派说,赚美元、花美元啊,你怎么能换算成人民币呢?你只要把美元当人民币看,25块一碗的拉面就不贵了,上海中心区,一碗拉面还三十几块呢,美国加州是美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这不是正常价格吗?只要你不换成人民币,价格不就不高了么?

另一派说,看美国的消费,一定不能换人民币啊,赚美元花美元啊,你得看他收入多少嘛,你看,加州中位数的月税后收入就是6000美元左右,你在中国一个月只能赚6000的人,面对25块一碗的拉面,不嫌贵吗?

然后,中国国内的两派开始激烈的争吵。

每一方都会举出一大堆物价的例子来证明,对方错了。

认为美国人实际收入远超中国人的人,会举出美国的油价,美国的农产品等低于中国物价的商品,以证明美国人的收入高,物价低。

认为美国人实际收入不怎么样的人,会举出各种服务业的价格,昂贵的医疗保险,房租、维修费用等,以证明美国人收入高,但物价也高,实际收入不怎么样。

当然,这种争议还会持续下去,双方都说服不了对方。

但两派斗得旗鼓相当,已经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与欧美国家民众的实际收入(购买力),已经缩小到需要争论的程度了。

网友们的这种争论,是完全正确的思维方式,那就是不以货币值来计算财富,而是以真实的购买力来计算财富。

仅仅这种争论,就戳破了各种人均GDP的荒谬骗局。

2023美国人均GDP是8.5万美元,而中国是1.33万美元,美国是中国的6.39倍,如果真实的购买力差六倍,哪有这些争论呢?

人均GDP是怎么计算的呢?就是将一个地方的消费品生产总量进行货币值的统计,这种统计,忽略了不同地区商品的价格的天差地别。

我告诉你一个无比搞笑的事情,那就是2023年阿根廷的人均GDP高达1.42万美元超过了中国,但同时,阿根廷政府又宣布,阿根廷有60%的人口陷入贫困状态,且有18%的人为赤贫状态,连一日三餐都成问题。

阿根廷各种物价折算成人民币的话,大约是中国的三倍。同时,阿根廷普通人的平均月收入以人民币计算也就是一千出头。

你说,这种GDP计算,有什么意义?

有人说,购买力平价的计算方法是不是更准确?也同样没有任何意义。

阿根廷人均购买力平价GNI(PPP)全球排名为64名,中国则是排名73名,甚至处于战乱之中的利比亚,排名都是65名。

我想,阿根廷国内肯定不存在这种舆论,比如和美国和欧洲人去比收入,哪有得比呢?

阿根廷政府有一个赤贫标准,是指家庭收入不足以购买“基础食物篮子”(CBA, Canasta Básica Alimentaria),即无法满足基本食物需求。

根据阿根廷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上半年赤贫率为18.1%,涉及约850万人口。

一个国内有近20%吃不饱饭的人口的地区,却人均GDP\GNI都超过了中国。

这种计算的荒谬,来源于如下几个原因。

1、根据商品的价格进行计算

比如,如果你买一部电脑的价格在中国是3000块人民币,换算成美元是410美元,而在阿根廷,买同样配置的一台电脑,换算成美元,大约为1000美元。

那么,在阿根廷卖出一台电脑,则增加了1000美元的GDP,而在中国只计算为410美元。(实际要减去进口的成本)

2、忽视了商品地域性的区别

在北京金融街,吃一碗拉面的价格就是要30块,而在山东大集上,则是8块人民币,这两种产品,好象是同一种产品,但实质上,完全不同质。

也因此,购买力平价的计算方式,会忽略这种地域性带来的价格差异,将两种产品计算成同质产品,导致计算毫无价值。

3、各国统计的方式有巨大的差异

美国GDP统计方法是“支出法”,就是通过整个社会的总支出来计算GDP的总量。而中国则是沿用“生产法”的计算方式。

政客们为了达到宣传的作用,还往往会在这个数据上随意调整。

4、GDP根本不是社会的生产总量

比如,政府建一座桥,如果这座桥建了以后,没有几个人用,但却当作了GDP,这本来是一个错误生产的行动,他是在浪费财富,却成了财富增长的指标。

可以说,政府的开支越大,GDP这一数据越没有意义。

比如,美国的军费如此庞大,美国哪有什么本土安全问题?需要花掉上万亿美元的经费吗?

但这种支出,一样计算为GDP.

在俄乌战争期间,俄罗斯的GDP还在增长,为什么?军品生产得多。把全民的储蓄通过超发货币拿过来,用于军费,这叫什么经济增长呢?

这些军费的唯一价值是,打死一堆人,自己也死一堆,你管这叫生产?

只有正确的迎合市场的生产,才能叫创造了财富。否则政府可以不断的把人行道挖开,反复修,也能变成GDP。

因此,你天天去分析人均GDP是多少,一点意义都没有,在全球政府支出越来越高的情况下,物价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这一数据,根本一毛钱价值都没有。

这些数据,可以说都是服务于各国政客,用于干预经济的指标。

香港原财政司长郭伯伟(创造香港经济奇迹的操盘手),就曾经说过,政府没有必要做任何的数据统计。

回到主题,一个地区的富裕程度,当然是取决于人们收入实际能购买到的消费品的总和。

但要比较这些消费品总和,依然存在巨大的困难,原因如下:

1、很多产品无法比较

比如房租。房租是一个可以比较的消费品吗?很难。有人住在上海,月租金高达六七千,有人住在小县城,月租金五百,即使同样在上海,郊区也有一千一个月的一室一厅。一个城市就能相差五六倍。

年轻人住在大城市中心,愿意付出高昂的房租,还有其为未来更多的生产力增长的考虑,因为住在城市中心,可以有更多的机会。

同时,不同地区人们的消费偏好也有差异。

中国民工,可以接受住在窝棚里,就是不租房,他们想省点钱多赚一点,但美国人可不会为了省钱去住在窝棚里。

甚至同样是租房,即使都是中心区,房子的品质也有巨大的区别,商品不同质。

2、不同的职业受到的干预和影响不一样

你可以用一个中国的码头工人与美国的码头工人去比较,你会发现,天差地别,美国码头工人年薪高达20万美元,中国码头工人,也就7-8万人民币一年。

如果单独比较这一职业,你就会认为美国工人的收入远超中国工人。

但是美国有不少职业都是有垄断性质的,他们的收入有垄断收益,就象你拿中国烟草行业的职工的收入去比美国的餐厅工人的收入一样,你怎么比得了?

医生们喜欢和美国医生比收入,美国医生的平均收入换算成人民币,基本上超过百万了。

但美国医生也是垄断职业,这也比不了。

3、不同产品受到的干预程度也不一样

比如,过去美国的二手车是很便宜的,特别是豪华车。

而中国的豪华车,由于大多数是进口的,存在着高额的奢侈品税(排量越大税收越高),包括各种奢侈品,都存在消费税。这使得豪华车在中国的供给量减少,导致价格上升。

还由于中国人更爱面子,喜欢开豪华车,用奢侈品,需求量不断上升,于是价格远高于美国。

有些人就喜欢拿美国的豪华车、LV包等价格来进行比较物价,这一样会导致偏差。

而美国也存在着对外部产品的干预,这些被干预的产品,物价也奇高。

比如不允许外国的处方药直接卖到美国,这就导致同一款美国公司的药,价格可能是中国的十倍。

比如:武田/和黄医药合作的FRUZAQLATM (fruquintinib)定价是:美国一盒5mg*21粒的呋喹替尼(Fruzaqla)定价为25200美元,合计人民币约18万元。而在中国的售价,5mg*7粒的价格在2500元左右,换算下来,21粒在国内的价格为7500元。

按照这一数据,呋喹替尼在美国的定价是国内价格的约24倍。

两派分派举出某一种产品来证明对方物价高,都是可以的。但没有什么用,因为都说明不了完整的事实,当然完整的事实也无法说明清楚。

因为被干预的产品多如牛毛。比如,中国很长时间未能开放外国猪肉牛肉的零关税进口,这就使得很长时间,中国的肉类消费高于美国。

在干预下的价格,将其统计进入GDP有意义吗?

4、由于世界被各国法币所割裂,世界货币美元也是一种法币,这些法币都不是诚实货币,还由于各国很多商品被关税和各种壁垒影响,导致不同的价格有巨大的差异。

争论就此展开。每一个人都寻找对自己有利的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

要比较当然也是可以的,比如,人均资本量的比较。

这个资本,不是指货币,而是指所有的资本品,工厂、写字楼、机器设备技术资源。如果用这种方式比较,美国农民显然比中国农民要富得多,因为他们可能几个人就管了几千亩地,有大量的农业机械,但中国的老农民不少还用最原始的工具在种几亩地,人均资本量,可是天差地别。

但同在特斯拉工厂工作的中国员工与美国员工,人均资本量,就相差不大了,甚至要超过了。

还可以比较人均生产率。人均生产率这一块,美国科技大厂显然有明显的优势,比如AI领域,可能几百人的OPENAI就创造了有几十亿用户的企业。比如英伟达,员工收入可以上亿。

但工业制造领域,特斯拉上海员工的生产率高于美国员工。中国钢厂员工的生产率高于美国钢厂,中国码头工人的生产率高于美国码头。

甚至中国医生的生产率也远高于美国医生。生产率本身也是由资本量带来的。

如果不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生产率是一个很好的比较方式。但是,由于各国的管制不一样,比如美国的医生工会让医生具备有垄断地位,这就使得美国医生的实际收入远高于中国医生。

如果世界依然是金本位制,各国之间人员能自由流动,或商品完全自由流动,各国都没有什么管制和干预,那么,不需要比较,全球就在一个市场之中。

类似地区的同质劳动力的收入基本上没有区别。谁生产得多,谁就收入更高。

那么这时,我们就能得出结论,中国农民显然比美国农民收入要低得多,因为他们生产量区别很大。上海特斯拉的员工收入应该高于加州工厂的,因为人均汽车产量是对方的两倍,美国openai的员工收入肯定要远高于中国的大厂员工,因为人均产量太高了。中国的医生收入应该高于美国,因为手术量、门诊量都要高很多。

如果生产率是一样的,收入有区别,那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地域因素。

绝大部分区别是地域上的差异,就如同在青海的一个文员与在上海的一个文员收入肯定差一倍以上。

每一个人的偏好不一样,小县城里也有就拿2、3000的年轻男性,但他身边的朋友可能在上海辛苦地跑外卖赚10000一个月。

地域收入由不同的环境形成。美国加州,纽约这样的经济繁荣区,年入十万,都叫贫困,但这个收入在穷州,就是中产的中上了。

还有另一个因素,就以跨国比较来说,还受到货币的影响。

美元、欧元由于流通性更强,其币值就更高,会导致持有这种货币的人的国际购买力更强,而人民币则弱于这两种货币,导致购买力在国际上更低。

这又是法币时代的特点。比如,一个香港人,他在香港洗碗,但他可以月入两万,洗同样多的碗,另一个深圳人,就只有5000。

这位香港人产出虽然一样,但他周末跑到深圳去消费,一万块钱可以消费得很爽,实际购买力远超另一个深圳人。

这就是由不同货币带来的后果。

还有受到福利制度的影响。现在很多国家,都存在福利制度,他会对收入进行分配,将某些人的钱转移到其他人手里。

这又导致了跨境同一职业不同的收入,或不同阶层不同的收入。中国农民得到的福利更少,中国城市阶层得到的福利更多。

甚至你要比较中国城市老人与世界老人的情况,那中国老人雄冠全球,不少女人50岁就退了,就领几千块一个月,天天旅游广场舞,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女性能和她们比,都得跪下膜拜,因为发达国家女性仅仅退休年龄就比她们要晚十几年。

但你要用中国农民的退休情况与其他国家比,则又完全不一样了,老外一听会认为这哪叫退休金,150元,20美元这能做什么?

所以收入的比较,受到影响的因素非常多。

相对客观的比较有一种职业比较适合进行比较,那就是普通女性文员。这种职业,一般来说,是所有职业里最低的一种收入水平。

比如,上海的文员职位,大约在6-10K,,而据Gr.talent数据:纽约文员的平均年薪为\(33,150\)美元,即每小时\(15.94\)美元。入门级职位起薪为每年\(29,250\)美元,而经验最丰富的员工年薪可达\(43,876\)美元。

都取最低薪资,那就是6000人民币,到手收入,约为5400元。纽约文员到手月收入约为2500美元。

然后再比较他们的实际生活可得,就可以大致进行分析了。

如果全球统一货币,那他们的购买力是接近的,不会有这个差异存在。因为深圳的繁荣程度不次于纽约、香港这种城市。

只要两个国家,有较高的对外开放程度,根据经济规律,那就是在一个较为开放的全球化地区,各地同质劳动力的实际收入都会差不多。

这个就叫“一价律”。

因此,中美两国网友的这种比较,纯粹来源于汇率产生的信息错觉。

如果世界是一种货币,比如就是黄金货币,以当下世界的开放程度,没有人会去比较,中国普通人的收入和美国普通人的收入会差不多。

这种普通人,指的依然是融入世界市场的,参与世界分工的。

中国还有那么多农民没有参与世界分工,还是从事着低效农业生产的那些人,他们必定是贫困的。

你就这么理解一价律吧,你把国界从心理上抹去,全球市场中企业同时招聘中美两国的民众,他们的收入会有大的差异吗?当然没有。

所以,什么有意义呢?那就是开放,只有足够开放,有良好的营商环境,那么,中国人的收入与发达国家收入持平,只是一个必然的现象。

现在的争论说明,有很大一批中国的中产的收入与欧美普通人的收入在接近了,相差不远了,甚至超过了一些较穷的欧洲国家,比如西班牙、希腊类的地方。

这一切是开放带来的结果。

有人说,如果别人不对我们开放,那怎么办?好办,自己更大规模的进行开放,就能吸引更多的资本,让中国的消费品价格变得更低,从而在购买力上接近欧美人的收入水平。

如果我们也限制贸易,不许买国外的便宜牛肉,很多产品的高关税不降下来,甚至不断地增加对外的管制和关税,那只会让每一个人的真实购买力不断下降。

从长期来说,比较收入没有意义,比较开放水平更有意义。开放程度越高,自然能与发达国家民众的实际收入持平。


小红书上跨国大对账,背后的真正秘密是什么?

小红书上跨国大对账,背后的真正秘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