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原创 漫天霹雳Plus 2025年01月24日 22:19
最近上海两会,有专家反映集采药品存在质量风险,甚至威胁生命的问题,引发了广泛讨论。但是所有讨论,即便是那些反对的,也希望的是药品既经济又高效,对集采这件事本身,没啥意见,认为集采是降低药价,造福民众的手段。
这种讨论,就是屎上雕花。如果专家教授和民众的认知就是这个水平,那么只能用那些廉价的治不了病的药,就是命中注定。还是那句话,什么样的观念,配得上什么样的命运。
药品,是用来干啥的?当然是治病的。偏离这个目的,去讨论价格,完全是离题万里。给你一个药,很便宜,治不了病,却会要你的命,那药品跟有毒垃圾有什么区别?
药品的价格到底应该是多少?是市场决定的,不是医保谈判代表决定的。医保谈判代表在跟药企砍价时那种装腔作势的庄严肃穆感,令人感到荒唐滑稽可笑。故意给民众营造医药企业都是黑心资本家,医保谈判代表都是“良心”,完全是反智的。如果价格能由那些代表直接决定了,那我倒是希望他们把玛莎拉蒂降到一万块,最低工资涨为每月100万,现代化早就实现了。
一种病,到底应该用什么药,用贵一点的还是便宜一点的,到底谁说了算?难道不是医生吗?难道不是在医生的建议指导下,患者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吗?现在倒好,医保部门好像比医生还懂医学,而且把医生都当作贼,给你个“菜单”,上面就这一种便宜的;DRG说,花超了就罚医生。医生开几个检查,开几种贵的药,民众就全部“有罪推定”,医生就是要吃回扣,就是要拿提成,就是要喝病人的血。你不想检查,到医院去干什么?你觉得你不严重,你去三甲干什么?你不想用贵的药,只想便宜,把医保局视为你的大救星,那你被治死了不是活该吗?
整个集采这套机制,目的是医保控费。为啥要控费呢?因为大锅饭,谁都要在里面舀一瓢,谁都想用最好的,能门诊的都要住院,谁都想多占便宜少付出,都想让别人支付代价,所以会花超。大锅饭的结果,是饭越来越少、越来越差,谁都用不上。
这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结果。
这套模式,其实中国人是很熟悉的,奈何就是记吃不记打,或者,换一个领域,就觉得结果会有所不同。
大公社的时候,把各家各户锅碗瓢盆都收了,公社统一指挥大家集体劳动种粮食,劳动果实由公社统一分配,这不就是“粮食集采”吗?吃饭的时候就在公社食堂一块儿吃。最初大家都兴高采烈,没有贫富差距,人人有饭吃,人间天堂嘛。
搞不到几天,就磨洋工了,因为劳动付出与收入不成比例;产出减少了,但是这个体制不变,还得大家一块儿吃,怎么能让人吃不上饭呢?
于是下来的动作是什么?
“吃饭控费”嘛。大家都吃稀糊汤粥就咸菜。很便宜,价格打下来了。但是你想多吃两碗吗?没门。你想花钱多买吗?没有。你想吃猪肉米饭?做梦。你想自己搞吗?没条件,锅碗瓢盆都被收归集体所有了;也不允许,因为这叫资本主义尾巴,要被割掉的。
很平等。但然后,就饿得拜拜了。
这不就跟现在医疗领域搞的模式,一模一样吗?有什么难理解的。就是计划经济嘛。过去在农业生产领域搞计划,现在是在医疗领域搞计划,能有什么本质不同呢?能有什么不同的结果吗?
在撒哈拉沙漠搞计划经济,沙子都会短缺。农业公社搞计划,结果就是饿得很平等;医疗领域搞计划,结果就是看病面前人人平等,大家都死的很平等。
农业生产领域,实在搞不下去了,终于搞出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这就是往市场化迈进了。半吊子市场化,都一下子就吃饱饭了,而且大家也有的选了。为什么到医疗领域,就觉得医院追求利润、搞承包制就不对了呢?说医疗很重要,不能市场化,难道它比吃饭还重要?难道医疗领域,经济学原理就不起作用了?
现在各方讨论,隔靴搔痒,出了多大问题,都觉得集采本身没啥问题,要“辩证”地看。可是只要稍微有点脑子,就能知道,集采,怎么可能是好事呢?
你能想象蔬菜实行集采吗?结果必定是,一个中央计划机构集中采购蔬菜,由于要保证人人平等地吃蔬菜,那么一定要“蔬菜控费”。所以一定给你一个“蔬菜组合”,里面有烂白菜、烂地瓜,都很便宜,装作好像有选择,让你在这里面选。问题在于,大家自己去买菜的时候,从来不是在固定组合中挑选,也不是见什么最便宜就买什么,你明明想吃西蓝花,它给你的是烂菜叶。
所以问题根本不是在集采这个模式上修修补补,而是集采、以及它背后的医保体制,本身就是问题所在。
为了控费而打压价格,结果必定是,要么短缺,要么质量降低。价格是市场形成的,老农都懂得一分价钱一分货,你非要觉得自己比上帝还牛逼,把价格当成手里的橡皮泥,既想便宜,还想要好药,哪里有这样的好事?
医保模式、集采制度,就是把医疗领域的消费者,从患者转移到了政府。因为是政府统一支付费用,那当然是政府说了算。为了保证这套体制苟延残喘,那就一定要控费。那么患者到底有什么病,需要用什么药,已经不重要了;医生认为这个病应该用什么药,也不重要了,政府认为你应该用什么药,你就用什么药。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主权,都被剥夺殆尽。这种机制下,能有好药,能看好病,那才叫奇迹。
以后,公立医院就是供销社,我就只卖这几种商品,而且,“凭票供应”,你有“医保票证”,我可以给你打一斤酱油,就这一种酱油,你爱吃不吃。你想吃肉吗?到外面买去。但是外面卖肉是违法的,或者严格控制准入的,贵的要死。想在我这里买,有钱是没用的,得有票。
票是啥呢?就是权。有权才有票。所以计划经济的本质,是权力经济。
以为自己交点医保,就想占别人的便宜?算盘打错了。一天几万的ICU,能治病的好药,你是用不上的。你没票、没权。有权的,就是可以用医保卡买iPhone watch;没有的,那就用3分钱的阿司匹林。
这个时候,的确是除了一部分动物外,其他动物都很平等。有钱无用,所以人也就都不想去赚钱了,都向权力靠拢了。这倒是揭示了计划经济的另一个特征:它不是凭通过服务消费者赚来的货币量多少来评价人的,货币在这里无用的。因为货币就是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在一个稳定如墓地的地方,一切凭分配的地方,货币的确没用。
好简单的道理啊。计划所到之处,哀鸿遍野,一片死亡之气。过去是农业公社,大家好不容易知道那样行不通,搞出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现在变成医疗领域了,脑子就转不过来了,似乎会有什么不同。可是哪里会有不同?
因此,现在要搞的不是别的,而是把集采这种模式、医保整个模式全盘改革,回到“联产承包责任制”上去,回到自负其责上去。不打破医疗领域的计划经济模式,是永远无解的。
不断呼吁计划,让公立医院变成这个样子,以后大家都看不成病。公立医院玩坏了,还不放开私立医院,那以后就别无选择。对私立医院施加严格限制,导致供给受限而价格极高,那就跟美国人一样,看病能让自己破产。
想要便宜的、可选择性的医疗,唯一的道路就是市场化。市场所到之处,就是一片繁荣,就是所有穷人处境改善。市场能把一身衣服降到100,就能把医疗的价格几何式降低。市场能让你既吃得上大排档,又能吃五星级,但不论怎样,至少都能吃得饱,而且自主权永远在你手里。市场能把粮食和蔬菜搞得多好,就能把医疗搞得多好。
所以在市场和计划之间选择,不是在牛奶和饮料之间选择,而是在牛奶和毒药之间选择;不是在两种经济模式之间选择,而是在生存还是死亡之间选择。
还有哪个国家的人民,能比中国人更加了解计划和市场的鲜明区别呢?我们前几十年和后四十年,真正是搞了一场人类试验,把两种模式的区别以如此残酷和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了。
可是李玲式的知识分子,天天都在要回到前三十年的模式上去。有些知识分子说,免费的医疗、教育、养老,是现代文明国家的标志。这些人真的纯粹是智力问题吗?
其实不是。至少,不仅仅是。
他们不过是以全民医保和文明的名义,让农民交钱,把医保池子搞大,这样自己好在这口大锅中多舀一瓢而已。消耗医保资金的,不是农民,而就是这些城市“精英”们。他们在说这些事情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农民的一丝一毫,就想的是,怎么能让别人多花钱,让自己享受更好的医疗,并支付最少的代价,当然最好是免费。
把这样的劫掠模式称为文明,可见这些人已经颠倒黑白和丧心病狂到了何种程度。
他们是某些产业集团的代言人。不然你怎么解释现在医生给病人开的,都是中成药?李玲为什么会说,中国人几千年了,不都是中药养生治好的嘛?
千万不要低估知识分子的堕落程度和肮脏程度。
民众如果相信这种人,那就是记吃不记打,几十年前的惨剧就会重新上演。美国的天价医疗账单,有病就等死,美国医院甚至盼着患者死,就会到来。